—— 為她的健康,打好每一針防線

broken image

🐾 前言:貓咪真的需要打疫苗嗎?
很多人會問:「我家貓都不出門,為什麼還要打疫苗?」
其實,貓咪的免疫保護並不只關乎牠會不會外出,更重要的是預防致命疾病、降低整體族群的感染風險。即使是純室內貓,也可能透過人類鞋底、衣物、來訪客人或新貓帶入病毒。

疫苗就像是一把隱形雨傘,平常妳看不到它的作用,但真正的病毒風雨來臨時,它就是保護妳家毛孩的關鍵。

broken image

🎯 為什麼貓咪需要打疫苗?
💬**「貓咪的健康,是從看不見的預防開始的。」**
世界小動物獸醫學會(WSAVA)疫苗指南提供最新且廣泛的小動物全球疫苗施打指南,並指出所有犬貓對於接受預防注射都是有益的,不僅保護動物本身,且提供較好的”族群免疫”,以降低傳染病爆發的風險。為貓咪施打疫苗,不只是照顧眼前這隻貓,而是在守護整個貓咪族群。儘管疫苗無法完全防止貓咪接觸病毒、被感染、甚至將病毒傳給其他貓,不過它們的確可以大幅減少疾病的嚴重程度與發病機率。

broken image

⏰ 貓咪什麼時候開始接種疫苗?
💬**「時間對了,免疫力才跟得上。」**
接受母親哺乳的小貓會有「母體移行抗體maternally derived antibody (MDA)」,該抗體在同胎動物中雖有所不同,但會在8到12週衰退,並開始允許主動產生免疫,因此幼貓雖從8週零開始施打第一劑三合一疫苗,但第三劑則要在14到16週齡以上,等母體移行抗體衰退、可以主動產生免疫反應後施打,才能真正誘發自身免疫力。

🐱 幼貓建議從8~9週齡開始施打三合一疫苗第一劑,之後每3~4週追加一次,直到14~16週齡施打第三劑,共三劑疫苗。一年後補強一次,之後每1-3年追加一次(「活性疫苗」+「低風險貓」:三年追加一次;「非活性疫苗」或「貓有外出接觸」:每年追加一次。另狂犬病及部分非核心疫苗建議每年補強)。

🐈‍⬛ 成貓若不確定疫苗狀態,須接受一劑活性減毒三合一核心疫苗,隔年再補強,之後每1-3年追加一次(「活性疫苗」+「低風險貓」:三年追加一次;「非活性疫苗」或「貓有外出接觸」:每年追加一次。另狂犬病及部分非核心疫苗建議每年補強)。

broken image

💉 疫苗的三大種類:製作技術大不同
💬**「疫苗不是都一樣,製作方式決定了安全與效果。」**
了解疫苗的製作原理,能幫助我們更安心地為貓咪選擇最合適的保護方式。每一種疫苗背後都有它的科學與考量。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哪些疫苗是貓咪必打的?——核心與非核心疫苗
💬**「不是所有疫苗都一定要打,但有些疫苗真的不能不打。」**
疫苗有分「一定要打」和「依情況考慮」兩大類。正確的分類能幫助妳依據貓咪的生活型態做出明智選擇。

核心疫苗(俗稱三合一)
💬指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所有犬貓都須接受注射的疫苗,可保護動物免於嚴重、致死性的全球性疾病。

在台灣,貓隻核心疫苗包括對貓小病毒(FPV)、貓卡里西病毒(FCV)及貓第一型皰疹病毒(FHV-1)的保護,俗稱三合一疫苗。然而,狂犬病是人畜共通的疾病,在某些依然有狂犬病感染的地區,如美國,也將此疫苗視為核心疫苗。所幸,台灣在2025年7月以後,全室內飼養可免於狂犬疫苗施打,消除纖維肉瘤等不良反應的疑慮。以下是三合一疫苗防禦的病毒:

  • 貓小病毒(FPV):俗稱貓瘟,致死率高
  • 貓卡里西病毒(FCV):上呼吸道症狀、口腔潰瘍
  • 貓皰疹病毒第一型(FHV-1):造成鼻炎、眼結膜炎,會潛伏終生

② 非核心疫苗(五合一為三合一+白血病+披衣菌)
💬針對動物因為地理位置、當地環境或生活方式而有遭受某些疾病感染風險所建議施打的疫苗。

在台灣,貓隻非核心疫苗包括對狂犬病(Rabies)、貓白血病病毒(FeLV)、貓披衣菌(Chlamydophila felis)的保護,如果妳的貓咪會出門、接觸其他貓,或未來有出國計畫,那麼非核心疫苗就不能忽視,狂犬病與白血病的風險雖低,但一旦發生後果嚴重。以下是非核心疫苗防禦的病毒:

  • 狂犬病 Rabies

-某些國家為法律規定(如美國),部分地區建議或為出國必要條件

-台灣目前犬隻為強制,貓則屬建議施打

  • 貓白血病病毒(FeLV)

-傳染性強,可致癌或免疫抑制

-根據幼貓、戶外貓、收容所、繁殖場、與FeLV陽性貓共處的個體的貓隻狀態,選擇性施打

-在英國,只要是會外出的貓,大多會建議施打這支疫苗

  • 貓披衣菌(Chlamydophila felis)

-多貓家庭或有發病歷史時可考慮

  • 博德氏桿菌疫苗
    -是另一種可能導致貓流感的細菌感染。它不像FHV-1或FCV那麼常見,但也可能造成問題,尤其是在壓力大的貓和大型貓群中。這種病毒可以成功治愈,大多數貓無需接種疫苗,但對於疾病反覆爆發的貓群來說,接種疫苗有助於保護貓。

③ 不建議施打的疫苗

💬**「不是每種疫苗都有效,有些甚至可能造成誤診與混淆。」**
像FIV和FIP疫苗目前仍缺乏充分證據支持常規使用,過度施打反而可能造成醫療上的困難或誤判。說明如下:

  • 貓愛滋病(FIV)疫苗

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會難以與自然感染 FIV 後的抗體辨別,所以會影響疫苗注射後至少一年內的 FIV 抗體檢驗及診斷。

  • 貓傳染性腹膜炎(FIP)疫苗

根據有限的研究顯示,只有貓冠狀病毒抗體為陰性的貓去接種此疫苗才會產生些許的保護效力,但是真正為冠狀病毒抗體陰性的貓是很少數的。


broken image

🔁 貓咪多久要補打疫苗一次?

💬**「打過就好了嗎?定期補強,才能形成堅強防護。」**
疫苗不是一次性投資,而是一段期間的保護旅程。不同疫苗的保護時效不同,依照建議時間點施打,是給貓咪最好的防護網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哪些情況不適合接種疫苗?

💬**「不是每個時間點都適合打疫苗,了解限制也很重要。」**

有時候,身體比時間更重要。當貓咪身體狀況不佳時,暫緩接種或選擇性接種反而是更好的選擇,比如貓咪出現以下情形:

  • 貓咪正在發燒、生病、腹瀉
  • 免疫抑制(如FeLV或FIV陽性時請選擇滅活疫苗或重組疫苗)
  • 懷孕貓(請選擇滅活疫苗或重組疫苗)
  • 曾有嚴重疫苗過敏反應(只打核心疫苗,並請獸醫評估使用非佐劑或重組疫苗)
  • 剛到新環境(新環境至少適應一週後再去打疫苗)

施打疫苗的一週內,可能會讓貓咪身體抵抗力下降,如果又讓她面對壓力、緊迫,可能產生負面反應。若不確定是否適合施打,建議由獸醫師評估,再決定接種時機。


broken image

📍 疫苗應該打在哪裡?
💬**「選對部位施打,關乎風險控制。」**
針對特定疫苗施打在特定肢體部位,不但有助於後續醫療追蹤,也能減少罕見但嚴重的注射部位肉瘤風險。

過去二十年來,貓白血病和狂犬病的佐劑被認為是造成貓注射部位肉瘤 feline injection site sarcoma (FISS)的因子之一。整合WSAVA疫苗指南與AAHA/AAFP 貓科動物疫苗接種指南,建議以下幾點來減少貓注射部位肉瘤的風險:

  • 最好給予不含佐劑的疫苗
  • 疫苗尤其是有佐劑的產品不要注射在兩肩胛間
  • 將疫苗注射在腿部或側腹(flank),這些地方如果不幸出現腫瘤,手術會相對容易進行
  • 疫苗施打位置每次都要更換,注射部位要記錄在病歷表上,或是使用表格紀錄疫苗產品及施打部位。


broken image

⚠️疫苗風險與副作用
💬**「疫苗不是零風險,但風險遠低於疾病本身。」**

像任何醫療處置一樣,疫苗也可能引起些微反應。但在可控範圍內,風險遠低於感染這些疾病的代價。

疫苗的不良反應非常罕見。最常見的副作用較為輕微,包括嗜睡/疲倦、食慾減少或注射部位壓痛,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幾天。較明顯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嘔吐、腹瀉、跛行、高燒、呼吸道感染症狀等,應立即送醫。

而貓咪患上注射部位肉瘤 (feline injection site sarcoma FISS)是極少數情況(大約每2萬份疫苗接種中不到1份),但這是一種惡性(癌性)腫瘤,可能在任何注射部位發生。貓咪接種任何疫苗後,請監測注射部位,如果打針部位的腫塊持續存在超過三個月、或是長大到兩公分以上、又或者是在打針後一個月仍持續長大,就應該進行「活體組織檢查(biopsy)」,此即獸醫會採用的「三、二、一原則(3-2-1 rule)」。

整體來說,疫苗帶來的保護遠大於風險,但選擇合適疫苗與施打方式仍需交由專業獸醫師判斷。

broken image


🎯 結語:從「一年一針」到「量身打造」

💬**「疫苗新思維的開始」**

在過去,我們習慣讓每隻貓咪每年都接種一劑包含所有疫苗成分的「年度疫苗」,而施打部位多為頸背,只要照表操課就好。但現在,無論是獸醫專業還是飼主意識,都正在經歷一場「疫苗觀念革新」。

我們開始提出質疑:
每隻貓咪真的都需要每年打所有疫苗嗎?會不會打太多?會不會有潛在風險?
這些問題讓我們重新檢視疫苗政策的核心——保護貓咪健康,而非只是完成一項程序

現在的方向是:「個別化疫苗策略」取代「一體適用」。
意思是,每一隻貓的生活方式、年齡、健康狀態與疾病風險都不同,因此我們應該根據這些因素量身規劃疫苗計畫。例如,對於生活穩定、低風險的成貓,只需每三年追加一次三合一核心疫苗,無需每年重複施打所有成分。

同時,我們也愈來愈重視疫苗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開始在施打部位(如後腿外側)與疫苗種類(如選擇非佐劑)上做出更謹慎選擇,減少潛在風險。

不過,即使疫苗施打頻率降低,也不代表可以忽略定期健檢的重要性。
我們仍然強烈建議:

  • 成年貓每年健檢一次
  • 老貓每六個月健檢一次

這能讓獸醫在問題還處於可逆、可控的階段就及早發現,也讓醫師更了解你家貓咪的個體狀態。

最後,疫苗是預防醫學的一環,但最好的照護,來自你與獸醫共同為貓咪量身打造的健康管理計畫。選擇對的疫苗、對的時機、對的頻率,才能真正達成「少一點風險,多一份守護」的目標。


📚 參考資料

  1. AAHA/AAFP Feline Vaccination Guidelines (2020) — AAHA.org
  2. iCatCare — Vaccinating your cat
  3. PetMD — Cat Vaccinations
  4. WSAVA 犬貓疫苗注射指南(繁體中文)